联乐实业

工业存储产品及解决方案
返回上一页 科技咖
为了1万亿美元,百年IBM决定一分为二


美国当地时间10月8日,IBM宣布将进行史无前例的分拆,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表示,此次分拆是IBM战略的“重大转折”。消息公布后,IBM股价报收131.49美元,上涨5.98%,资本市场显然对IBM这一举动表示看好。

根据官方说明,IBM将把一些较低利润的业务部门拆分为一家新公司,新的IBM专注于较高利润的云服务,分拆工作预计2021年底前完成,相关支出达50亿美元。

IBM昨日最新公布的财报预告显示,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初步数据为176亿美元,超出华尔街预期的175.5亿美元。IBM在一季度公布的财报中透露,其过去12个月来自混合云的收入为230亿美元。

“欢迎,新IBM时代!”

“我们在90年代放弃了网络,在2000年代放弃了PC,在大约5年前放弃了半导体,因为它们扮演的都不是IBM新战略价值的必需角色”,Arvind Krishna说道。

Arvind Krishna在2020年4月才接任首席执行官一职,但分拆IBM足以让其在IBM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新的分拆公司还没有正式名称,在IBM的营销和投资者关系资料中暂定为“ NewCo” ,根据分拆计划,新IBM“将专注于其开放的开放式混合云平台和AI,这代表着1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”,而NewCo“将立即成为全球领先的托管基础架构服务提供商”。(这是因为NewCo将开始拥有IBM Global Technology Services现有的所有托管基础架构客户,这意味着大约有4600个帐户,其中包括财富100强中的约75%。)

如上图所示,分拆之后,IBM将实现大约590亿美元的收入,而NewCo公司将实现190亿美元的销售额。

“我认为今天对我们公司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,”Arvind Krishna在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表示。“当我第一次担任首席执行官时,我谈到了对增长的不懈关注。当我们看待增长时,我们还说它将专注于混合云和AI。那是一个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。鉴于有数万亿美元的市场,而且我们对基于Red Hat技术的平台充满信心,现在正是我们加倍使用混合云的时候了。”

历史上的IBM:转型不息,“折腾”不止

1911年,托马斯·沃森担任CTR(IBM前身)公司总经理时,无论如何也没想到IBM能发展成为一家“百年老店”,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年代,列表机公司(1896年创立于华盛顿)、计算表公司(1901年创建于俄亥俄州代顿)和国际时代唱片公司(1900年创办于纽约州恩迪科特),三家公司合并成立CTR公司,后于1924年2月14改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(IBM)。

微软从移动时代向云时代转型成功的故事被大加赞赏,而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在IBM面前,也只能算是“后生”,IBM的转型故事,比微软还要惊险地多。

早期的IBM主打产品是打孔机和制表机等,目标客户是政府部门和企业,直到现在依然如此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IBM,甚至把其生产线民用转军用,制造出著名的勃郎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。

随后托马斯·沃森父子产生了企业发展战略上的分歧,是继续沿着占据主导地位的电动机械制表机路线发展,还是开拓新兴的电子工业?IBM内部两派争执不下,沃森父子恰恰是核心人物,老沃森认为电子的东西不可靠,而小沃森则坚持电子工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。

最终小沃森成功扭转了IBM的发展轨道,1952年,小沃森成为IBM的新总裁,IBM从此踏上计算机的浪潮。在小沃森推动下,IBM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,第一代大型机System/360研发耗时数年,研发资金达50亿美元(按照60年代的美元价值计算),这一数额甚至超过了美国政府研发核弹的“曼哈顿计划”,System/360于1964年一经推出便主导了市场,System/360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兼容性,只要是该系列的产品,不管大小,都将可以使用相同的软件。

1969年,IBM所占市场份额已经增长至70%,引起了美国反垄断部门的关注,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,美国司法部和IBM打了十年的反垄断官司,两家最终在1982年和解,IBM不得不将一部分业务分拆出来。

遗憾的是,IBM没有赶上个人计算机的浪潮,或者说在企业市场的巨大利润,、IBM不愿意为了一台台个人电脑,转变战略方向,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来于2004年被联想收购。

IBM在惊险中完成转型,从代价昂贵的大型机转向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分布式计算系统,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(Lou Gerstner)在一本有关IBM的书籍中写道:“只有很少人知道,IBM当时已经非常接近现金断流的境地。”为削减成本,郭士纳当时裁员3.5万人。

如今IBM再次走上战略转型,向云而生的转型不如以往惊险,关键在于IBM已经积累了多年软硬件服务经验,现在是将其对外以云计算形式输出的最好时刻。

“蓝色巨人”IBM的云时代来了。



相关推荐